一本书带你一睹云南老药的风雨历程




止咳丸的故事



一个药物流传了100年,它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药本身,更有药物主人的思想、信仰和价值观等经验和精神。止咳丸的创始人翟玉六及其儿子的品牌观点,就值得我们细细体味。

1951年,止咳丸药袋正面和背面


打开尘封的档案,这头戴瓜皮帽、身穿布衫,目光炯炯注视着我们的,就是翟玉六。时光回到70年前——1952年,昆明市威远街,门牌1210号,门头挂着“翟玉六药房”,翟玉六的儿子翟少六就坐在门边,为上门看病的人号脉、抓药。那时,翟玉六止咳丸已经制售50多年了,而且经常发现有假冒止咳药。为了防止奸商造假,翟少六在药袋上印上父亲翟玉六的真像商标,便于病人识别。在仿单上,他声明:“自公元一九五二年起改用现式仿单,诸君购服请认准真像商标,庶不致误。”这种用注册商标来防止假冒、巩固药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、维护市场秩序的做法,在云南中成药制造史上并不多见。翟少六的这一招,保住了止咳丸的牌子。


牌子的背后,是医德的精诚。根据云南信息报社编著的《老字号》记载,光绪甲午年(1894),云南知府患肺病,整日咳痰吐血不止,生命垂危。当时被翟玉六治愈的“钱王”王炽推荐翟玉六为知府治疗。翟玉六使用针灸及家传秘验方,第一疗程就把知府的咳血止住,第二疗程知府的咳嗽缓解,五个疗程后,知府的气喘也好了,一个月后完全康复。知府重金酬谢,翟玉六推辞不受,但他的医术自此在昆明广为流传。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认为,医道是“至精至微之事”。翟玉六的精勤不倦,为止咳丸的创制开启了医源。


1907年,翟玉六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,改进并创制了“翟玉六止咳丸”。翟玉六的家传验方,是在宋代医学名著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的“苏子降气汤”“定喘汤”基础上升华而成的。本方的特点是22味超大组方,多而不杂,层次分明,独有的“降气”功能,加之止咳、化痰、平喘和散寒,五位一体,这在治疗风寒咳嗽的纯中药中绝无仅有,特别适合治疗中老年急慢性支气管炎。止咳丸由于处方独特、疗效确切,问世以来,在云、贵、川等省均有较高的知名度,在云南更是家喻户晓的常备治咳良药,久销不衰。


1916年,名士袁嘉谷与赵藩上门拜会翟玉六。袁嘉谷题写“良医也”三字相赠。赵藩称他“痌瘝在抱”。两人请姚安画家赵鹤清刻制“良医也”和“痌瘝在抱”两块匾,悬挂于翟玉六药房正厅,表彰他的医术和德行。
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1956年公私合营时,翟玉六止咳丸并入“公私合营昆明市中药材加工厂”,一直生产销售至今。止咳丸收载于1974年版《云南省药品标准》之中。1996年,止咳丸的质量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,收载到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》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一册。根据国家标准,止咳丸的功能与主治为:“降气化痰,止咳定喘。用于风寒入肺,肺气不宣引起的咳嗽痰多,喘促胸闷,周身酸痛或久咳不止,以及老年支气管炎咳嗽。” 止咳丸,这个云南省的传统中成药,目前已被列为国家医保目录(乙类),供患者使用。


止咳丸100多年来的沧桑经历,凝集着诸多医道精神,值得我们保留、发掘和传承。



郑氏女金丹:300年不老



郑氏女金丹,一听就是一个有故事的名字。现在以“某氏某药”为名的药并不多。物以稀为贵,的确,郑氏女金丹是云南的一个金贵老药。


据《云南省志·医药志》记载:“郑氏女金丹问世于清康熙年间(1662—1722),其时,有位天津名医郑禹臣,号梅花,人称梅花老人,学识渊博、医术精湛,尤擅长妇科,有手到病除、妙手回春之功。求医者络绎不绝。有些患者,苦于求医道远艰难,便建议老医生,将专治妇科疾病的配方制成丸药,方便患者,扩大销路。郑老医生欣然采纳。遂以配伍精当的处方,遵法炮制成丸药。病者服用后,均收到理想的功效。有些患不孕症的妇女,曾因服用了此药而得子,郑家便以“麒麟送子”为商标,取其吉祥如意,喜得贵子之意。当时大凡服用此药的人无不交口称赞:“郑氏之药,疗效显著,真如太上老君之金丹妙药。”郑氏女金丹遂以此得名。


后来,梅花老人的第三代孙迁居云南,便将女金丹的秘方带到了昆明。在运用中,他们又根据南方的气候特点、发病情况及用药习惯,对女金丹原方做了适当加减,使之发展演变成一个并蓄南北用药之精、有三十八味药的大复方。具有适应性广、疗效显著的特点,号称“妇科圣药”,行销省内及上海、广州等地。


体德堂郑维丰中医学习班毕业证书

郑家声 


郑家声是郑氏女金丹创制人郑禹臣的第六代传人。他说:“我写的《春城揽胜》,介绍了云南体徳堂。体德堂传到我爷爷郑廉臣,属于第四代人。”他在《春城揽胜》里讲:郑廉臣在三纛巷开设铁栏杆老铺“云南体德堂大药房”,二纛街设体德堂制药厂,同时生产“梅花老人”研制的“小儿健脾丸”“小儿化虫清肝散”及男科“壮阳种子丹”等中成药。至此,体德堂满誉滇省,名响西南,并经由“杨大安堂”大药房委托正大公司,将郑氏女金丹运到缅甸的仰光,远销至我国港澳及东南亚地区。


云南体德堂大药房旧址

郑家声 藏(照片)


抗日战争胜利后,因昆明拓宽街道,体德堂老铺及老厂房先后拆除。体德堂的第五代药品监制人郑筱臣将老铺迁至光华街口,并在顺成街41—43号设制药厂。其侄子郑嘉彦、郑嘉宾在民权街开设“兄弟体德堂”,继续生产“郑氏女金丹”。1944年的仿单上写着“安胎保产达生丹”。


1938年体德堂印有注册商标的仿单

郑家声 藏
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1956年公私合营,和其他老药铺一起,郑氏后裔将自家“郑氏女金丹”的配方及生产工艺献给国家。1959年7月1日,由中药药材公司云南省昆明市公司中药材加工厂继续生产,服务于人民群众。1979年,郑氏女金丹被评为云南省优质产品。


郑家声说:“过去,制造郑氏女金丹时,要贴一层羊皮筋。那时手工做,先把羊皮垫在木框里,再放入金箔,用锤子打金箔,打到金箔薄得像一张玻璃纸一样,这种东西叫羊皮筋。一颗药丸贴一个小指甲壳大的羊皮筋,这个羊皮筋不光是为了好看,它也有镇定的作用,就是能够保证孕妇心神安宁。”


1998年, 郑氏女金丹列入国家卫生部药品标准(标准编号:WS3-B-3611-98)。郑氏女金丹的功能与主治是:“补气养血,调经安胎。用于气血两亏,月经不调,腰膝酸痛,红崩白带,子宫寒冷。”现代医学证实,郑氏女金丹对气血两亏、屡经小产、产后虚弱、腰酸腹痛、宫寒不孕等妇科疾病有显著疗效。


300年历史的郑氏女金丹,从昆明老城区光华街走来,将会继续伴随我们前行。




以上故事选自《云药故事》一书。


宁人的柏子养心丸、舒肝颗粒情结、“不简单的”田七花叶颗粒、“会吃卯疔”的金花消痤丸……《云药故事》以一药一篇的形式,记述了云南各族人民在中医药知识文化的生产、保护、延续和再创造方面的真实事迹和传说故事。


2014年11月,国务院公布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为

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


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,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,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。

2014年11月,“中华老字号”企业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(简称昆中药)传承保护的“中医传统制剂方法(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)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这是云南省第一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中药文化,实现了云南省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零的突破。

入选不是终点,而是保护的起点。昆中药公司组织员工,征集档案文物史料,记录老药工技艺,挖掘和整理历史文化,试图讲好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。

为抢救这些故事,昆中药公司组织非遗小组开展资源调查,采访了50余名医师、药师、药工和老药铺后代,记录他们的事迹,搜集他们保存的照片、文件、物件等档案文物资料。


许多老医师、药师翻出传家宝,讲述了家传验方的故事:


翟玉六的孙子翟昌礼医师提供了止咳丸的史料,回忆母亲崔氏献方事迹;“吴附子”之子吴生元,讲述了福林堂的来历;戴丽三的后代提供了戴氏献方事迹;姚贞白之孙姚济白医师提供了福元堂、姚济药号、姚济药室的史料……


许多药工捐献了自己珍藏的档案:


老厂长赵子信捐赠了《丸散膏丹制造过程规格表》;杨衡源赢仙药室的学徒朱德昌、大安堂瑞记药号的学徒杨铁舟捐赠《老药工荣誉证书》;保和堂的学徒赵桂英、制作浸膏的老药工刘珍、叠丸老药工张元昆、炮制能手春永仙等人都捐赠了老照片、证书、药铲等文字或实物档案;吉盛昌药号店主周盛阳之子、配方老药工周仲华,捐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昆明制剂标准《昆明81种成药配方目录》(1954),这份“镇厂之宝”又发挥了它的历史作用,成为药史大道上的路标。


许多旧时药铺的后代捐出珍藏的史料:


杨大安堂的后代杨寿丰捐赠了1952年大安堂福寿药号店主杨畴五等人与药工庆国庆的照片、参茸幻灯片,生动地再现了大安堂的历史风貌;大安堂的后代杨寿海之子杨思俊捐赠了旧照片等资料;延续300多年的云南体德堂店主郑禹臣的后代郑家声把自己珍藏多年的60余份档案资料无偿复制给非遗小组……


正是有了这些,这项国家级非遗“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”文化老桩才栽得更深,才枝繁叶茂,我们也才能一睹云南老药的风雨历程。




《云药故事》

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 编

责任编辑:严玲


打开淘宝APP搜索 “云南人民出版社旗舰店” 进店自行购买,优惠更多哦~



转自云南人民出版社